胜亿配资 金城公主:一半胡风似汉家
唐蕃丝路上的和平炬火胜亿配资
金城公主(?—739年),本名李奴奴,唐朝第二位入藏和亲的公主(第一位是文成公主),邠王李守礼(唐高宗李治之孙、章怀太子李贤次子)之女,唐中宗李显养女。武则天时代对李唐宗室的屠戮,使得聪慧美丽的她自幼幽禁掖庭(皇宫内妃嫔与宫女的居所),与父祖一样,在宫墙阴影里长大。唐中宗复辟后,为填补“嫡系公主”的空缺,收她为养女,赐号“金城”。
唐朝在唐太宗和唐高宗两代明君的励精图治下,通过一系列开疆拓土的军事行动和怀柔远人的外交政策,国力达到鼎盛,成为当时世界上疆域最辽阔、经济最繁荣、文化最昌盛的强大帝国之一。与此同时,位于青藏高原的吐蕃王朝在雄才大略的松赞干布领导下迅速崛起,成为唐朝在西南方向最具威胁的战略对手。两大帝国时而兵戎相见,时而握手言和,形成了既对抗又合作的微妙而复杂的战略平衡。
和亲政策成为这种平衡中的重要外交工具,也是唐王朝处理民族关系、换取边境安宁的手段。唐太宗以为:“北狄风俗,多由内政,亦既生子,则我外孙,不侵中国,断可知也,边境足得三十年来无事。”(《贞观政要》)早在金城公主之前,文成公主于贞观十五年(641年),已远嫁吐蕃松赞干布,开启了唐蕃和亲的先例。文成公主嫁入吐蕃,带去了中原先进的文化和技术,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唐蕃之间的紧张关系,彼此有过一段“外甥舅”关系的黄金期,“数十年间,一方清净”。然而,政治联姻的效果并非永恒,尤其是在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相继去世后,双方政治形势和军事实力发生变化,和平显得是那么的短暂而脆弱。
展开剩余83%景龙三年(709年),吐蕃赞普赤德祖赞(又称尺带珠丹)再次派遣使者尚赞吐率领一千多人入唐,以“重结姻好”为由,请求迎娶唐朝公主。吐蕃实则希望通过联姻,获得唐王朝的有力支持,巩固内政,维护统治地位。此时,唐朝和吐蕃都处于内外交困的局面,双方都希望寻求到一个和平安宁的环境。唐中宗权衡利弊后,决定以金城公主和亲吐蕃。这既是对文成公主入蕃半个多世纪后唐蕃关系的呼应,也是稳定西北边疆统治的战略需求。
唐中宗为何选择金城公主呢?一则,亲女(如安乐公主)是皇权博弈的核心筹码,绝无外嫁之理。二则,金城公主出身“罪太子”后裔,身份尊贵却无实际势力,既符合“公主”的名分,又不会引发宗室反对。三则,唐中宗或许存着补偿章怀太子一脉的心思,借“公主”封号为这支边缘化的宗室 “正名”。唐中宗遂颁布诏令《金城公主出降吐蕃制》:
金城公主,朕之少女,长自宫闱,言适远方,岂不钟念。但朕为人父母,志恤黎元,若允诚祈,更敦和好,则边土宁晏,兵役体息,遂割深慈,为国大计。
诏令中虽饱含对金城公主的疼爱与不舍之情,但其联姻的政治目的也是显而易见,同时对金城公主改善唐蕃之间的关系寄予厚望。历史的记录往往忽略个人的情感体验,但我们有理由相信,金城公主在听到这一消息时,内心必定经历了艰难的挣扎与调适。
景龙四年(710年),唐中宗命左骁卫大将军、河源军使杨矩护送金城公主进藏。唐中宗亲自送至始平(今陕西兴平),设帐宴饮,举行了盛大的仪式,“以公主孩幼,割慈远嫁”“因命从臣赋诗饯别”(《旧唐书·吐蕃传》)。朝中近臣和文学之士皆应制作诗,如张说、沈佺期、李峤、崔湜、武平一、李适、苏颋、崔日用、刘宪、薛稷、阎朝隐、韦元旦、徐坚、郑愔、马怀素、徐彦伯、唐远悊等人。《景龙文馆记》收录饯别诗17首,均为五言律诗,现辑录于《文苑英华》中。如武平一《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》:
广化三边静,通烟四海安。
还将膝下爱,特副域中欢。
圣念飞玄藻,仙仪下白兰。
日斜征盖没,归骑动鸣鸾。
又如崔日用诗:胜亿配资
圣后经纶远,谋臣计画多。
受降追汉策,筑馆许戎和。
俗化乌孙垒,春生积石河。
六龙今出饯,双鹤愿为歌。
诗歌语言华丽,情韵婉转,集中体现了初唐宫廷应制唱和诗的特点,又紧扣歌颂和送别两大主题。一方面称赞唐中宗的体恤百姓和高瞻远瞩,另一方面表达出对金城公主远嫁他乡的眷念和悲伤之情。然而,对于“和亲”一事也有反对的声音,如沈佺期就大胆直接的表明意见:
金榜扶丹掖,银河属紫阍。
那堪将凤女,还以嫁乌孙。
玉就歌中怨,珠辞掌上恩。
西戎非我匹,明主至公存。
此外,阎朝隐“还将贵公主,嫁与傉檀王”,唐远悊“那堪桃李色,移向虏庭春”,崔湜“顾乏谋臣用,仍劳圣主忧”等句,皆流露出对和亲制度的不满,言辞间暗藏忧愤。其实,这些颇具微词的诗句,看似充满了对盛世的自信,但确切地反映出当时满朝文武对“和亲”的真实态度。从送亲使臣的人选上也能说明这个问题。唐中宗首次挑选的送亲使臣是纪处讷,第二次是赵彦昭,二人均托词拒绝,坚决不就,他们以为“和亲”是朝廷软弱无能的表现。
唐中宗明白金城公主这一去,便是万水千山,再无归期。随即下诏赦免始平县大辟罪(死罪)以下的囚犯,免去当地百姓一年的赋税徭役,还将“始平县”改名为“金城县”,将分别之地改为“凤池乡怆别里”。这些举措,既是对金城公主的荣宠与纪念,更是向吐蕃传递和平诚意的政治信号。
随金城公主入藏的还有工匠、艺人、僧侣数百人,以及大量的龟兹乐、经卷、医书、历法典籍与种子。这支队伍并非单纯的 “嫁妆队”,而是一支承载着中原文明的 “文化使团”。他们沿着七十年前文成公主入蕃的古道前行,历经甘肃、青海河源和玉树等地,终抵达吐蕃逻些城(今拉萨)。现在西藏博物馆仍藏有一幅清代的《布画金城公主进藏图》,诉说着西藏人民对金城公主进藏的美好回忆和深切怀念。
金城公主入藏后人生地不熟,语言不通,深陷权力斗争的漩涡。但她以文成公主为自己的榜样,不遗余力地协调唐王朝与吐蕃之间的关系。如开元四年(716年),吐蕃惨败于松州,被迫请和,为此,金城公主上《谢恩赐锦帛器物表》:“奴奴奉见舅甥平章书,云还依旧日,重为和好,既奉如此进止,奴奴还同再生,下情不胜喜跃。”表达了感激之情。
开元五年(717年),吐蕃“小小入犯,边无闲岁”,金城公主又上《乞许赞普请和表》:
赞普甚欲得和好,亦宜亲署誓文。往者皇帝兄不许亲署誓文。奴奴降番,事缘和好;今乃骚动,实将不安和,矜怜奴奴远在他国,皇帝兄亲署誓文,亦非常事,即得两国久长安稳。
吐蕃赞普惹了麻烦,金城公主就出面协调,请求唐玄宗的宽容。而唐玄宗也皆允金城公主之所求,吐蕃“自是岁朝贡不犯边”,双方“遂和同为一家,天下百姓,普皆安乐。”(《旧唐书•吐蕃传》)开元二十一年(733年),正是在金城公主的调解下,大唐与吐蕃举行了“赤岭会盟”,商定了疆域界线,并树碑示之。此后唐蕃之间虽偶有摩擦,但亲善友好的合盟关系占据主流。
金城公主还重视汉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。开元十九年(731年),金城公主通过吐蕃使节,向唐玄宗索赐《毛诗》《礼记》《左传》《文选》等书。后来这些典籍被翻译成藏文,掀起了吐蕃学习汉文化的风气,“自从贵主和亲后,一半胡风似汉家”(陈陶《陇西行》),实现了“渐陶声教,化流无外”的目的。受此影响,不久吐蕃宫廷中也逐渐建立起修史制度,产生了首批官修史书。金城公主以柔弱之躯扛起唐蕃和平的重担,又在历史的洪流中主动改写文化交融的轨迹,着实令人赞叹。
金城公主还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,她大量兴建寺院,将文成公主带来的佛像安置于大昭寺供奉,又亲自安排僧人主持宗教活动,组织人员翻译佛经,接纳于阗僧人入蕃,对吐蕃佛教文化的倡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。经济上,她请求大唐将与吐蕃交界处作为交易场所,“请交马于赤岭,互市于甘松岭”,促进双方贸易往来。由此吐蕃的土特产马、金器、玛瑙杯、羊衫段得以进入中原。金城公主还将中原的纺织技术、酿酒技术、农业技术传授给吐蕃百姓,极大提高了生产力。
开元二十八年(740年),金城公主病逝,葬于吐蕃,唐玄宗为之辍朝三日。回顾她的一生,如同一根坚韧的丝线,一头系着长安的朱雀大街,一头拴着雪域的布达拉宫,在盛唐与吐蕃的百年纠葛中,织就了一段关于牺牲、融合与命运的悲壮史诗。总之,金城公主通过自己的努力,促进了唐朝与吐蕃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团结,造福了两方百姓,是汉藏人民的友好使者,为两族人民和睦相处作出了巨大贡献。
现今西藏民间还流传着关于她的种种美丽传说,其中最值得提及的就是她与赤德祖赞的另一王妃那囊萨争子的故事。从百姓间口口传诵的诗句中,可以感受到金城公主曾经所经历的苦楚:
前世的姻缘由红线牵系,汉家女子远嫁到此地。
生下举世无双的王子,事事受人欺侮遭藐視。
亲生儿子被人强夺去,遍地哭诉真情人难知。
身心如焚悲痛忍又忍,苦熬苦等盼儿认娘亲。
今日拨开鸟云见天日,我儿认了亲舅娘安心。
来源:黄河清风胜亿配资
发布于:北京市鑫东财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
- 上一篇:我要配资 新高!金价高歌猛进为哪般?
- 下一篇:没有了